_0
_1
_2
洛杉矶Bel-Air社区安特洛广场,绵延不断的圣塔莫尼卡山脉,山腰处有一座富有文艺气息的建筑,可以俯视天使之城与太平洋。
一名男子躺在卧室的大床上,头上的屋顶是可伸缩设计,每到晚上的时候,他喜欢将屋顶打开,仰望满天的星斗。
孤独的,璀璨的,浩瀚的,这就是他的人生,正如人们送给他的绰号-大北斗。
他,就是威尔特-张伯伦,一个不可思议的人。
图片
你,还能跳吗?
1971年8月,琳达-休伊来到太平洋海岸公路的海滩,24岁的她刚刚结束短跑生涯,转向沙滩排球。排球名将塞尔兹尼克告诉琳达,周末混合双打比赛缺少一位女队员,希望她能参加。
琳达按照约定准时抵达比赛地点,她坐在沙滩椅上等待,不一会,身后传来很大的喧闹声,琳达转过头,看到一位身材高大的男子在人群的簇拥下走了过来。
“他在我旁边坐下,摆动着两条长腿,我看到了他膝盖上的伤疤,很大胆地问了一句,‘你还能跳吗?’”琳达回忆道。
图片
琳达的这个问题听起来有些可笑,要知道她身边的这个男人,曾在NBA单场砍下100分,一场球抓下55个篮板,单赛季场均50+25,凯尔特人主帅奥尔巴赫对他有这样的评价:“张伯伦,可能是体育史中身体条件最难以置信的人。”
在张伯伦十几岁的时候,他喜欢玩一个游戏,跳起来将硬币放在篮板上沿,然后再摘下。当张伯伦后来向记者们讲述这个儿时爱好,大家会惊讶,但不会怀疑真实性,因为他是张伯伦啊。
不过,1971年时的张伯伦,膝盖确实有些麻烦,他在两年前遭遇了右膝髌腱完全断裂,那次重伤造成张伯伦数据呈断崖式下跌,但这并未影响他在沙滩排球上的雄心壮志。
图片
“你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吗?”张伯伦看着琳达回答道,“场上见吧。”
琳达就这样与张伯伦相识,她在之后的28年中,成为了这位传奇人物最信任的红颜知己。
图片
张伯伦是NBA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球星,他所到之处都会吸引球迷蜂拥而至。张伯伦的影响力在排球领域丝毫不差,他在1974年作为董事会成员推动国际排球协会(美国的职业排球联盟)创立,并亲自上场参赛。
“当威尔特在队内,无论我们去哪里,都会挤满了人,那种热潮是我之前在排球场从未见识过的,”塞尔兹尼克说,“排球比赛在美国第一次上电视,就是因为威尔特参赛。由于他在,我们每到一个城市都会有媒体采访,是他带动了排球在这个国家的发展。”
图片
张伯伦从34岁才开始进行正规的排球训练,他的水平究竟如何?
拜伦-休曼是国际排球协会图森天空的球员兼教练,他在1978年担任排球明星赛东部队主帅,张伯伦是西部队的球员。比赛前一天,一位记者找到了休曼,让他谈谈张伯伦在排球方面的弱点,休曼没多想,简单说了说张伯伦还需要改善的技术环节,但那是一个圈套,那位记者对张伯伦有成见,有意从专业人士那里寻求关于张伯伦的负面评价。
第二天,休曼来到球场时,从报纸上看到了记者的报道,里面满是以休曼的口吻抨击张伯伦的球技。“我当时都慌了,看到威尔特的时候,他就像暴怒的哥斯拉,我走过去想和他解释,但他说,‘不必了,我们打球吧。’”休曼回忆道。
接下来的比赛,休曼领略了愤怒的张伯伦是怎样统治球场的,无论是篮球还是排球。
“我看过三届奥运会和许多国际级大赛,他的表现就是那个水平,几乎每扣必中,”休曼说,“我觉得这就是那篇新闻稿的‘功劳’,赛后我找到那位记者,让他赶快写封道歉信,他看了比赛也确实这样做了。后来,我在海滩上遇到威尔特,我们聊起这件事,威尔特笑着说,‘哥们,我的比赛不用担心。’”
图片
威尔特的“神奇女侠”
张伯伦对待排球很认真,柯克-基尔格是张伯伦在排球联赛的队友,两人有一次在芝加哥参赛,比赛中有一些分歧,基尔格是个暴脾气,一怒之下退出了比赛,造成了球队失利,那是张伯伦的队伍在那个赛季首次输球。
赛后,张伯伦找到了基尔格:“你以后不要再那样做了,你不能放弃比赛。”
基尔格仍是怒气满满:“别废话,我听够了你的唠叨。”
张伯伦果然没有再“废话”,他走过去把手按在基尔格的头上,只用单臂直接把人拎了起来。张伯伦的手特别大,他能不用手指孔直接抓起保龄球。
“别再这样了,好吗?”张伯伦问道。
身体悬空的基尔格望着张伯伦,诚恳地答道:“威尔特,我再也不会这样做了。”
图片
张伯伦让排球在美国逐渐流行起来,他还通过自己的影响力,带领球队去打世界巡回赛,每到之处都是人山人海。因为在排球推广上的卓越贡献,张伯伦入选了排球名人堂,成为篮球排球双名人堂成员。
“我感到最自豪的事情就是参与到排球运动中,让人们对排球加深了了解,那种感觉真不错。”张伯伦在自传《睥睨众生》中写道。
在堪萨斯大学读书的时候,张伯伦就是多栖体育明星,除了篮球与排球,他还擅长田径,是短跑、跳远、跳高以及铅球冠军级运动员。虽然成为职业篮球运动员,张伯伦对田径的热情也没有减弱,他成立了“威尔特神奇女侠”,以及“威尔特运动俱乐部”,培养田径健将。
张伯伦的田径团队涌现出多位金牌运动员,她们大多出身贫寒,通过田径改变了人生,1988年奥运会女子100米与200米金牌得主弗洛伦斯-格里菲思-乔伊纳就是其中之一,她来自离异家庭,在低收入社区长大。
“威尔特帮助这些孩子争取机会,”威尔特神奇女侠的教练特蕾西-桑德伦说,“他总是能够从孩子们的最大利益着想,真诚地关心每个人,所做的一切都是发自内心。”
图片
威尔特神奇女侠成立于1974年,在此之前同样是田径比赛,男子项目会有大量的记者跟踪报道,而女子项目少有人问津。张伯伦的参与改变了这种“重男轻女”的报道方式,张伯伦带着运动员一起参加新闻发布会,或者自己亲自上场帮忙测量跳远和标枪数据,他让女子田径成为焦点。1976年奥运会选拔赛,男女田径项目第一次共同登上报纸和电视,那是一次历史性的突破。
“威尔特在女子运动方面的贡献没有获得应有的荣誉,”桑德伦说,“他是那个让全世界醒过来,看到女运动员同样杰出的人。威尔特帮助她们站在舞台中央,这对于体育来说是大好事,威尔特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将她们带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图片
女子排球,女子田径,还有女子篮球、棒球、网球与马拉松,张伯伦大量参与了女子运动的推广,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怀疑他这样做动机不纯,结合张伯伦的风流韵事,这种怀疑看上去也有些道理,但实际上是个大大的误解。
《旧金山纪事报》的专栏作家斯科特-奥斯特勒报道张伯伦多年,他了解张伯伦对于女性运动大力支持的根本原因,
“在威尔特小时候,女孩子参加体育队是受到限制的,他的三个姐妹高中时期就没有得到机会,威尔特那时候就发誓要与这种不公正斗争,”奥斯特勒说,“有些人对威尔特为女子运动提供帮助怀疑他另有目的,那是因为他们根本不了解威尔特。”
图片
与贾巴尔的“爱心”决斗
1969年8月,纽约卡茨基尔山酒店室外球场,33岁的张伯伦面前,站着一位身高与他相仿的年轻人。
“卢,让我看看你的本事。”张伯伦吼道。
那位被称为“卢”的小伙子,倒也不客气,运球突破了张伯伦的防守,腾空而起展开长臂,在这位NBA传奇中锋头顶将球灌入。
在当时的NBA,能够在张伯伦的防守下这样打球的找不出几个,这位年轻人可谓天赋异禀,他叫卢-阿尔辛多,1969年选秀状元,后来更名为卡里姆-阿卜杜勒-贾巴尔。
面对年轻人的挑战,张伯伦给出了回应,在下一个回合,张伯伦如猛虎出笼直扑禁区,在贾巴尔一脸惊愕地注视中,将球狠狠砸进篮筐。“那个进球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马克-库什尔说,“如果卡里姆当时不让开的话,威尔特会把他撞到篮板后面去。”
图片
这是一场NBA的比赛?不是。这场球是斯托克斯慈善赛,是为了给头部受伤导致瘫痪的辛辛那提皇家球员斯托克斯筹集医药费举办的,1959年开始,每年8月都会进行,马克-库什尔的父亲,卡茨基尔山酒店的老板米尔顿-库什尔是创办者之一,张伯伦是赛事元老,首届比赛就参加,当时他还没有打正式的NBA比赛。
只要条件允许,张伯伦从不缺席斯托克斯慈善赛,1970年的时候,张伯伦从欧洲赶回参赛,乘坐的飞机遭遇劫机事件在芝加哥迫降,张伯伦自己租了一架飞机赶往卡茨基尔。
为了帮助推广斯托克斯慈善赛,张伯伦想了很多办法。1965年的时候,张伯伦与76人签约,他请求球队老板里奇曼将签字地点定在斯托克斯慈善赛现场,让比赛在全美范围内获得报道。
图片
在斯托克斯去世后,张伯伦继续带领球员们通过慈善赛为有需要的联盟人士提供帮助,直到张伯伦去世前两个月,他当时身体已经很差,由于心脏和牙病暴瘦50磅,但仍坚持出席慈善赛。
张伯伦在慈善事业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他是马丁-路德-金的忠实崇拜者,是弱势群体的坚定支持者,张伯伦并不信任美国的那些大型慈善机构,通常会自己行动。张伯伦为“微笑行动”捐款,给第三世界遭受病痛折磨的青少年提供医疗援助。张伯伦还是家乡费城贫困儿童组织的资助者,并且为迈阿密的一家助学机构带去资金支持。
1984年,张伯伦的母校堪萨斯大学在名帅拉里-布朗的倡议下,开办了为智力存在缺陷人士提供运动扶持的训练营。张伯伦在得知消息后每年都拿出款项,保障训练营顺利进行。张伯伦还在遗嘱中留出专款,用于训练营的未来发展,该训练营持续至今每年风雨无阻,已经成为堪萨斯大学的重要活动,并以张伯伦命名。
图片
孤独的“花花公子”
关于张伯伦有两个传说,一是单场百分,这是确有其事,获得官方认定,二是“两万”风流,这个说法来自张伯伦的自传,未经考证,或许吹牛。
西摩-戈德堡是张伯伦的律师,两人有着四十年的友谊。戈德堡坦言“两万”实属夸张,但张伯伦确实纵情花丛,“两千”比较符合实际。
“威尔特非常有魅力,十分绅士,极富吸引力,”戈德堡说,“我记得有一次去拉斯维加斯,很多人要与他共度春宵,威尔特给她们排时间,一位是10点,一位是11点,另一位是12点。”
一位与张伯伦关系密切的人士透露,张伯伦曾有一位真爱,是一名身份未被曝光的电影明星,但这段恋情无疾而终,张伯伦并未走进婚姻。
图片
公众场合的张伯伦,与私下的他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状态,大众眼中的张伯伦是夜夜笙歌的“花花公子”,身边不是美女就是随从,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罗伯特-切里是张伯伦传记的作者,他看到了那个我们并不熟悉的张伯伦。“大家可能以为威尔特平时身边有很多人,并不是那样,他总是独来独往的。”切里说。
“他可能是我所知道的,最独孤的人,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是孤身一人。”记者乔治-金博尔谈到张伯伦时说。
图片
张伯伦面对媒体的时候总是能够侃侃而谈,即便是吹牛也恰到好处,与老对手比尔-拉塞尔相比,张伯伦更受媒体欢迎,有时候他还会主动制造话题,比如“拉塞尔能做的,我只要用心就都能做到,而我能做的,他可以吗?”
然而,真实的张伯伦,是一个渴望隐藏自己的人,他一直苦恼于因为身材问题,无法像其他名人那样可以偶尔远离大众视线。“即便是猫王也可以通过戴上假胡子或者帽子隐藏自己,我却不行。”张伯伦说。
图片
张伯伦很讨厌法定假期,因为大街上人很多,他也不愿意过生日,对于生日派对和祝福不感兴趣,为了逃避这样的活动,他有时候会故意将错误的出生日期告诉别人。
张伯伦是一个矛盾体,他在1971年开始修建位于圣塔莫尼卡山的住宅,他邀请专业人士乘坐直升机去选址,最终开工的地方选在了冷战时期的一处导弹发射地,可见该地多么远离人群。
但与此同时,张伯伦专门嘱咐设计师,空间上要满足多位大个子聚会的需要,他想邀请队友们来玩。张伯伦还建造了一个下沉式的谈话区域,预备着朋友们来聊天。
图片
张伯伦一方面渴望与人交流,另一方面却有一定程度的排斥心理。张伯伦大部分时间是单身一人住在那套大房子里面,他十分拒绝有人留宿。
“威尔特很讨厌别人住在他的房子里,”戈德堡说,“他甚至连一个住家的管家都没有请,如果你只是去坐一坐,他会待你如国王,但如果你想住下,他可接受不了。”
图片
汤姆-菲茨休是张伯伦儿时的密友,菲茨休表示张伯伦其实挺内向,直到高中毕业都没有约会过,张伯伦某些很高调的言论,是为了遮掩心中的不安,他渴望得到认可,并为此努力一生。
塞尔兹尼克与张伯伦因排球结缘,在两人相处期间,有一件事给塞尔兹尼克留下深刻印象。“那时候已是90年代,我和威尔特相约去洛杉矶的一家夜店聚一聚,我的朋友带来了两位年轻人,朋友将威尔特介绍给那两个孩子,称威尔特是世界上最好的篮球运动员,孩子们望着威尔特说,‘你是谁?看上去不像迈克尔-乔丹啊?’那一刻,我看到了威尔特脸上的失望。”塞尔兹尼克说。
图片
张伯伦是一个很复杂的人,他的人生有不同的侧面,可以得到不同的解读。或许,在那一个个独处的深夜,望着头顶上的星空,张伯伦才是真正做他自己。
张伯伦是最伟大的球员吗?或许不是。
张伯伦是完美的人吗?或许也不是。
但,张伯伦是一位卓越的球员,也是一位好人,他不愿被遗忘,也不应被遗忘。
图片